钢铁制造大炮的原理图(钢铁的制作流程)
清初的火炮改铁铸为铜铸,难道这里面有什么说法?
1、综合以上几点原因和各方面的实际情况来看,清初的火炮之所以改铁铸为铜铸其实是一种无奈,虽然在火器发展史上是一种倒退,但却也是出于对现实的考虑。
2、铁芯铜体的铸法虽使用两种金属,但原理很接近罗德曼法的雏形,只不过明朝的“定辽大将军”比罗德曼提前了两百多年。明朝工匠用铜铁铸成最好的大炮,这个壮举比西方也提前了两个世纪。
3、据目前史料记载,早在1163年,中国南宋军队就发明了最早的火炮——火石炮(霹雳炮),但仍有争议。黑龙江出土的元大德二年火炮则是目前最早的火炮文物。宋代是我国古炮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,公元12世纪30年代,出现了以巨竹为筒的管形喷射器火枪。13世纪50年代,又出现了竹制管形射击火器突火枪。
4、经过改进后,加长了火炮炮管,增大了射程,加快了射速,火炮的威力和机动性能都明显提高。明朝时期,明军在加紧制造大炮的同时,也从西方开始购进火炮。明天启三年(1623年)购买了26门火炮。因明廷官员称荷兰人为红夷,又在联系购买时误认为是荷兰人制造的,故而将西洋炮称为红夷炮。
5、屋面瓦垄360条,象征周天之数,为防高山大风,明时盖瓦均为铁铸,清初易为铜瓦。大脊上饰双凤缠枝花纹,戗脊有六走兽和一个仙人,檐上瓦钉处饰立体走龙,均为铜铸。殿内槽柱上施四柁隔架斗拱,柱上施井字形天花板,正间内间和两次间均设石雕仰复莲纹须弥座神台,供奉碧霞元君神象。
6、这种身管射击火器的出现,对近代火炮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。 至迟在元代,中国已经制造了最古老的火炮——火铳。 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的元代至顺三年(1332)制造的青铜铸炮,重94公斤,长33厘米,炮口直径105毫米,炮身上有“至顺三年二月吉日绥追讨寇军第叁佰号马山”等铭文。 炮的尾部有两个方孔,可装耳轴。
大炮是谁发明的?
1、中国的发明创造了世界第一门大炮,而欧洲关于炮兵的历史记载则晚于中国约300年。 尽管如此,当大炮技术传入西方国家后,西方人迅速掌握了这项技术,并迅速成为了炮兵技术的专家。 更值得注意的是,后来西方国家利用从中国学来的这项技术,反过来对付了中国。
2、大炮最早由中国发明。大约在公元九世纪时期,大炮的雏形出现在中国的唐朝,它是古代战争中重要的武器之一。最初的大炮是采用石头作为炮弹,因此也被称为“石炮”。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,大炮逐渐演变并改进,成为古代战争中的主要武器之一。大炮的发明离不开中国古代军事技术的进步和创新。
3、据史料记载,宋朝隆兴元年发明的火石炮是世界上最早的大炮。据《宋史·列传·一百二十七》记载:胜尝自创如意战车数百两,炮车数十两,车上为兽面木牌,大枪数十,垂毡幕软牌,每车用二人推毂,可蔽五十人。行则载辎重器甲,止则为营,挂搭如城垒,人马不能近;遇敌又可以御箭簇。
铁芯铜体火炮与双层体铁炮哪个更好
1、如果要在这两种“复合材料”火炮之间比较性能优劣,那么双层体铁炮显然要比铁芯铜体火炮更好。以硬而脆的材料为炮芯、以塑性好的材料为炮体,这是一种不合理的材料安排。合理的材料安排应该是制作铜芯铁体炮,使硬而脆的生铁不直接承受火药的冲击。但是当时的冶金工艺水平无法完成铜芯铁体炮的铸造。
2、铁芯铜体的铸法虽使用两种金属,但原理很接近罗德曼法的雏形,只不过明朝的“定辽大将军”比罗德曼提前了两百多年。明朝工匠用铜铁铸成最好的大炮,这个壮举比西方也提前了两个世纪。
3、清代搞出了铁模铸炮,这类铸造工艺的优势不言而喻。也有复合金属材料炮,包含顺治,康熙阶段的铁芯铜体炮,及其之后的熟铁为心,生铁为外层的双层铁炮。两层炮的优势是火炮内腔受力,这种炮体要比单面火炮强许多。
4、没有相对先进的管理及质控体系,就算运气好凑合出来了也别想稳定生产。还有,中国的复合材料炮是铁芯铜体,别搞反了,是通过二次浇铸外层的铜产生对内的身管自紧效果,来增强材料强度的。但是,从历史这种炮的重量来看,没省材料,估计是搞不出纯铁铸造品,又想省铜省钱,才弄出来的产品。
5、根据记载,15世纪中叶之前已在法国第戎炼出了铸铁块,显然这是仍处于初级阶段而不太成功的一项孤立的技术成果。英国都铎王朝初期,这种铸铁新技术传到了英国,从而为苏塞克斯的炼铁业奠定了基础。在此之前,苏塞克斯的炼铁业一直在欧洲的枪炮制造业中占据着统治地位。
6、明朝并不固守己见,而是积极吸收外来技术。16世纪,面对欧洲的重炮技术,明朝主动交流学习,掌握了铁芯铜体技术,进一步提升了火器性能。 虚心学习,不断进步 明朝时期,国人的态度是开放向学,愿意向全世界学习先进技术。这种虚心使得中国火器不断进化,国力随之强盛。